编者按:曾经,首都机场取缔吸烟室一事激起千层浪,众说纷纭。北京这种城市,按理说,凡事都是跟着国际潮流的步伐。可是,为何对待“控烟”一事,却捊出了自己的思维逻辑?要知道,日本机场有吸烟室,香港机场有吸烟室,欧洲机场也有机场室,而美国机场没有吸烟室。由此可见,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取缔了机场吸烟室。凡事都该经过科学的论证,而不是一味的控制、强制。机场,只是公共场所的一种。除此之外的其他公共场所,如餐厅、车站、写字楼是否也应该有吸烟室的存在呢?
随着控烟的加剧,朋友圈劝戒喊禁的声音四起,如《三手烟对健康的危害》、《是条汉子就戒烟吧》、《请您现在就戒烟,为了明天》等,也有朋友吐槽做志愿者时捡烟头被烫到手、西安钟楼一条路百分之八十的垃圾是烟头等,一些媒体也有了现成题材,去调查哪些公共场所还在设吸烟室,大力宣传北京市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举措……作为烟民,顿觉压力山大,但笔者还是要说,全面禁烟不如合理控烟,大型室内公共场所要设吸烟室,室外公共场所要设吸烟区。以下是提出这一观点的六大理由。
1、只要不危害他人健康和消防安全,烟民就有吸烟的自由,在公共场所设吸烟室(区),双方才能各安其事。当然,这也有个度,可能有人嗅觉灵敏,受不了别人身上的烟味,那可以保持距离,但这种厌恶构不成禁止吸烟的理由。至于有人拿烟民健康说事,那俺只能说,这是常识,不劳您操心,能戒当然好,但是否戒烟只能取决于烟民自己,不能用政策法规做强制要求。
2、公共场所是所有人的公共场所,既属于烟民,也属于非烟民,不能只听取某一群体的声音,只考虑某一群体的需求。对烟民来说,很多时候抽烟是刚性需求,是生理需求,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这和上厕所是一个道理,你可以鄙视这种癖好,但在制定政策时却不能无视。而且,两类群体并无明确界限,非烟民无聊、伤心或喝酒时可能会点一根,而烟民多数时候也处在非烟民状态(这和“残障”是一种状态而非群体标签类似)。
3、公共政策出台前应经充分讨论,听取各方意见,由政府或非烟民单方提出和通过的全面禁烟不具备正当性。很讨厌有人拿这些规定说事,一些媒体也喜欢以此为标杆衡量一些场所有没有做到位,却不考虑这些规定本身有无问题。如果规定本身不合理,那肯定难以落实。想到前几天去世的数学家纳什,他以“纳什均衡”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,而“纳什均衡”说的就是要在博弈中考虑互动,考虑了才有可能双赢,考虑不到很可能双输。目前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就是一个坏的“纳什均衡”,形成烟民与非烟民双输的局面。
4、烟民的素质和公共政策是否友好、公共设施是否到位密切相关。很多人吐槽二手烟危害,抱怨烟民不顾他人感受,不否认有部分烟民素质不高,但这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完善公共设施、改良公共政策来解决,不难发现,只要像郑州火车站那样设个小小的吸烟室,在厕所和过道中抽烟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,就不需要像北京西站那样要派专人盯守厕所,敲打厕门,非烟民(这其实也包括某一时刻不想吸烟的烟民)也可呼吸口新鲜空气。吸烟室的重要性,对烟民来说堪比公共厕所,试想如果马路上、公园里没有公共厕所,那随地大小便的人会不会增多?
5、烟民为中国税收做出巨大贡献,作为纳税人,理应享受到最起码的针对性公共服务。多年来,烟草行业的利税一直占到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,每包烟的定价中有一多半是税收,你可以诟病烟草经济,但却不能忽视烟民作为纳税人的所做的贡献,设个吸烟室,几乎不用什么成本,就可以让中国烟民吸得“幸福而有尊严”,何乐而不为之
6、好的公共生活要以权利为出发点,尊重每个个体的选择,不能以个人喜恶为标准。烟民要尊重非烟民的感受,非烟民也要尊重烟民的需求,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分烟政策,而非禁烟政策。可我们现在,不光政策制定者有“家长制思维”,就连一些民众也是如此,只要打着“这是为了你好、这是为了大家好”的名义,就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替天行道,搞一刀切的“全面禁烟”。
中国有三亿烟民,遗憾的是,因被污名已久,明确对全面禁烟说不、要求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室的烟民并不多。可如果自己不发声,命运只会掌握在别人手中,不管在何处抽烟,手里的烟头都可能随时会被强行掐灭。如果有人当面这么做,烟民很可能会因此和对方干一架,所谓“人争一口气”,可如果这只手来自政府部门呢?
理想的烟民,不应只是被嗜好绑架,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吸上两口,而是要有纳税人的意识,要有公民的担当,勇于为自我的正当权益鼓与呼,努力争取在阳光明媚、空气流通的吸烟室(区)自由呼吸,同时承担社会责任,不在人群密集处或密集空间中吸烟,也不乱丢烟头,有意愿的还可倡导改变烟盒包装、开发吸烟替代品等,以声音和行动为群体正名,自由而负责。